“迳港”两岸故事多(一)

“迳港”两岸故事多(一)

图/文

《福清侨乡报》社

记者郭成辉

“走入唐寺,步过宋桥,踏步元街,登上明塔,你可以用一天,来一个畅快淋漓的千年海丝古村穿越游。”

这段精炼的文字是福州晚报《迳港:为福清上迳留下海丝古建筑群》一文篇首语,将我市著名侨乡上迳镇镇区现存古迹的前世今生之文化内涵,予以淋漓尽致的阐述。而“迳港”,在参加福州十大最美滨海文化景观评选时成为网红打卡地。

官媒这样报道

详见今天《福清侨乡报》

2023-12-13四版

“迳港”,现在的上迳村,位于福清市东南部近海地方,与江阴岛近邻。其背负众村,依山面江。江就是迳江,绕柯屿而入海,涉江阴而飘洋,挟水路交通之便达,通商贾而八方。

“迳港”曾经是福清主要港口码头,闽南货运和省内外盐业,均在上迳设站水陆联运。当时各种船只和车辆停满码头,真可谓“三江开贸旅,四海展经纶”。明代《八闽通志》曾载,“迳港市在灵德里,及海舟所聚处也。”上迳古称灵德里,因迳港而繁荣,迳港市曾经闻名遐迩,为上迳留下颇多海丝古建筑群。今天,记者带你了解“迳港”两岸古建筑物的美丽故事。

退休副镇长、福州市劳模林敦利介绍当年船只放下桅杆驶进蹑云桥前往海头码头卸盐场景.郭成辉摄

蹑云桥由来

蹑云桥,横跨兴化湾西港上游的迳江上端,因地处上迳镇故又名“上迳桥”。该桥是莆田经渔溪通往龙田、高山和平潭的捷径,也是福清市现存最古老的宋代石桥梁之一。

蹑云桥-郭成辉摄

古时候,迳江港阔水深,商贾云集。为通行便利,宋元丰四年(1081年),由翠林寺僧人守思、乡人李诚募缘兴建“亨龙桥” 石板桥。石桥时长30丈、宽1丈2尺,为15墩14孔,全部青石结构。明末清初战乱被毁4孔,抗战时期被日机炸毁1孔,解放后改路填1孔,现有8孔,板式结构带石柱栏杆。宋淳熙年间,永泰一都人(今属福清)状元黄定立石,兴化守潘畴书写隶书碑文,并把仙游县陈伟书写的“亨龙桥”3字刻在石上。后来人们见桥下水温如雾上升,行人走在桥上,如履步云端一样。古人为讨吉利,因而改名“蹑云桥”。

蹑云桥结构与海口龙江桥相似,古朴壮观,与江东的鳌江宝塔遥相辉映。瞧瞧,这座蹑云桥,有一都状元黄定立石,有兴化守潘畴书写碑文,有仙游县书家陈伟书写“亨龙桥”,这妥妥的名人效应,难怪现如今还是一处市民们竞相游览的旅游胜地。

1981年2月25日,蹑云桥被列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待续)

修葺一新的蹑云桥-郭成辉摄

蹑云桥桥墩-郭成辉摄

迳江两岸秀色-郭成辉摄

风雨相关